无标题文档
您好,欢迎光临365足球直播网站!今天是 简体版 | 繁体版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群导航 省厅主站 区县: 用户名: 密码:
 
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12336
联系电话:0738-5317532
传真:0738-5318380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土资源业务 > 测绘管理 > 测绘资质管理
2016年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论坛侧记
作者:秦 梦 来源:中国矿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06
   “比如说北京天通苑是在远离城市一二十千米地方修建的巨大社区。整个社区有几十万人,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没有跟上。住在这个社区的人晚上回去睡觉,白天出来上班。就是类似这样的一种规律的人类活动,上下班时间形成了交通问题,下雨时会导致严重的城市内涝。而依靠空间地理信息,建成相应的感知体系和智能预测体系是完全可以提前预知和防范这些城市问题的。”在2016年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论坛现场,来自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相关专家学者畅谈大数据故事,妙趣横生地讲解地理空间,让呆板的数据变成了跳动的粒子。

  此次论坛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中南大学联合举办,以“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发展”为主题,同时下设卫星遥感与导航定位大数据服务、地理信息大数据建设与社会共享服务、测绘与地理信息软件(装备)应用3个分论坛。

  “被玩坏了的大数据”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以及各种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地球越来越小,成了一个“村”。在主论坛上,北京大学邬伦教授提到,只要存在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视频监控等就能够汇集出一个地理空间大数据。因此,“大数据”顿时成为一个高频时髦词。

  其实“大数据”这个词最早不是测绘地理行业的专业人士提出来的,而是那些从事工商、经济、社会方面的权威专家提出来的,因为这些方面长期以来就缺乏数据。而对于地理大数据的理解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邬教授认为,地理空间的大数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理空间大数据是信息循环利用,可以用“跨界”来形容。例如,你在网上订票,付款之后就可以取走车票了,留下的数据对你来说就失去了价值。但如果你把这些订票数据收集起来分析预测,你就可以知道下次订票提前多少天最合适的。而广义的地理空间大数据需要把各种数据汇集在一起,并且综合应用,有一个比较相配的词叫“混搭”。例如,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及地理国情大普查等。

  邬教授提到,如今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大数据”的使用有点过于泛滥和赶时髦,例如类似“遥感大数据”这种提法,邬教授觉得不是很合适。遥感大数据的提法不是不好,而是具体在一些案例里,虽然前面加了大数据,但是具体做的工作数据还是原来那些卫星影象之类的,处理方法还是分类等,跟人们理解的遥感数据处理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大了而已,这种方式不大可取,有点像“伪娘”的感觉。

  “11天大于100年”

  “11天大于100年。”这是中国科学院梁兴东在论坛上作“微波三维成像与测绘技术”报告时提到的一句话。也许你会百思不得其解,“11天”怎么会大于“100年”?

  当你对微博三维成像技术史有所了解后,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运用航天飞机搭载一部干涉合成雷达,在飞机末端有一部天线,这架飞机围绕地球飞航了11天,获取了全球陆地面积80%的三维信息。而在此前大概100年的时间里,美国有一个统计全球所有地理信息的测绘部门,举全球之力也只获取了全球70%的陆地面积三维信息,所以美国人有一个说法叫做“11天大于100年”。其前提是因为干涉雷达系统是全天候守候,11天的飞航不受地面影响,所以效率是非常高的,这也是微波观测系统的特点和优点。

  我国的微波三维成像技术在摸索中不断强大。2004年,我国研制完成第一部机载干涉SAR系统,当时还不具备预警能力。2009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研制出机载INSAR测图系统,达到了1∶50000制图精度,这个系统的研制为我国干涉合成雷达的发展和干涉合成雷达技术的不断完善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2011年,我国研究成功了1∶10000双波段极化SAR系统。2014年,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中科院电子所研制成功0.3米分辨率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精准度。近年来,国家投入1.3亿元开展多波段、多极化、干涉综合性SAR系统的多维度合成孔径雷达研制。各个波段雷达计划今年底完成试验飞行,这些雷达可以单独波段独立使用。目前,飞机正在珠海改装,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数据获取服务。明年,这些雷达还将集成在一架大型的遥感飞机上,从而构建我国多波段、多极化、综合性的微波三维成像系统。

  “大数据本身不是数据,而是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都与各种数据、信息、知识打交道。对于数据,大家并不陌生,知识和数据中间有一个信息,应该说数据和知识提炼而成的就是信息,而信息通过集成和普及化最后变成了知识。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前军在其所作的“位置服务的大数据之路”报告中谈到,去年《华尔街日报》上提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无线网络、大数据时代、智慧化城市。实际上,智慧化城市推崇的是位置服务,互联网要为大众提供位置服务,无线网络更是要用位置来解答。因此,大数据之路其实就是位置服务之路,海量的数据最终给人们提供的是位置服务信息。

  有位院士曾说:“中国的老话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智慧城市是秀才不出门能做天下事。”能做天下事就是靠位置服务,靠服务位置。例如,北京排水集团的计算机系统,遇到洪涝灾害时,能快速知道堵住的排污口和井盖的位置,并立即派工作人员去疏通。这种快而准的信息就是位置服务的应用。它让人们实实在在感觉到位置服务的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斗导航高精度定位达5厘米左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提供用户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主要手段,是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现在,北斗二号卫星提高了快速定位、短期报文和授时服务,在短期报文上面会有应急的战略决策,包括土地、监管、地质灾害水利等方面服务。可以说,现在北斗应用是无处不在,应用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北斗导航的优势表现在:覆盖范围广,可以满足城市测量、高山测量、海洋测量等方面的需求;精度高,现在高精度的定位已经达到5厘米左右;通信功能强,从业人员在交流过程当中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实性;安全可靠。从“北斗+”在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可以看出北斗系统将给社会带来满满的福音。

  北斗导航到2015年总产值达1350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29.2%,北斗导航市场率达到了20%,预计2020年超过3000亿元。但在这些醒目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无尽艰辛。

  国信军创岳阳科技公司董事长向志明提到,在地理信息产业应用和北斗卫星应用方面,基本上80%的企业都是亏损的,可见发展北斗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真正做好北斗这个事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向志明巧用一个餐馆故事强调了这点——“大家都说开餐馆赚钱,每天虽然有很多餐馆开业,但也有很多餐馆倒闭,所以要把北斗做得很好的话,我建议你们开一个环保餐馆,包括整个蔬菜基地和生态肉食基地全部应用北斗来跟踪,包括餐桌上面的食品。你有这个特色的时候,你可能赚钱,如果没有特色人云亦云,别人做你也做,那么你倒闭的日子也不远了。”

  大部分大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

  人类80%的内容都与地理信息有关。北京大学教授邬伦在接受湖南卫视等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地理空间信息在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应用。

  每逢黄金周都是出游的旺季,让人发出“旅行并不开心,因为幸福堵在了路上,旅游并不是看风景而是看人”的无奈。如果你想同时愉快地过假期和欣赏美景,就可以考虑向地理空间大数据求助。通过这些客观生动的人流变化图,你就可以知道哪个景点或哪个时间段的游客数量,避免高峰期,这样就能安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风景了。

  你可能有过这种经历:在不同的医院看病,相同的检查程序,估计还得做一遍。这种重复的检查程序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还对健康无益。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破解这种难题,打破不同地域、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让每一位患者的就诊信息自由流通,省去不必要的检查,更加科学地管理健康。

  曾几何时,“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扶,有违伦理道德;扶了,又担心被讹。而大数据时代提供的客观地理空间信息将为人们呈现出事件的始末,还原真相。对确实被撞伤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其身上穿戴的终端导航,就能第一时间告知其亲人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附近的路人也可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救治,而不担心被讹诈。

  在大数据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金勇章主持论坛时所说,大数据不是一个话题,而是人类社会在信息化时代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大数据是大产业、大红利,也是大变革、大机遇。而测绘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将见证它的华丽升级。

      
上一篇        下一篇
无标题文档